语不惊人死不休,我们都逃不开的原罪|语言的原罪第五篇 这是桔梗在“谈判思维”的第667篇推文。 全文共2659字,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。 1引言 这一天,凯文拎着公文包,正走进牛津校园里的教学楼; 嗨,凯文!你好吗? 系主任迎面走了过来,和凯文打了个招呼。 凯文面无表情,机械地回答道, 嗯,还活着...... 显然,凯文昨晚一定睡得不好。 系主任似乎没想到凯文会这么说,尴尬地继续说, 嗯,那个月总结报告,你今天能提交给我吗?校董明天开会,没有这些数字我没法交差...... 凯文点了点头,转身离开。 好吧,从这场简短的交谈可以看出,两人的心情都不太好; 可在凯文冷静片刻后,他突然意识到刚才自己的措辞,似乎很不一样? 还活着...... 嗯,在日常问候的回答中,这样的用词力度似乎非常“重”; 凯文当时的状态真的差到“勉强活着”的程度吗? 他仔细想了一下,并没有; 那只是又一个很普通的、心情低落的工作日; 用“生死”的比喻,是他的一种夸张表达。 “夸张”,作为语言工具的一个特征,已经越来越被人们习惯; 无论是说者,还是听者。 剑桥大学的心理学系,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; 实验对象是四十个校园里的大学生,这些大学生被要求记录自己未来一周内的“用词”; 这一周七天里,只要每天抽出一小时,记录自己在和家人、朋友、同学交谈时的用词; 七天后,研究者收集这四十份“用词”记录,并做了整理和分析; 实验发现,这些学生在这七天里,平均每个小时要使用至少七次“夸张”的措辞; 比如,Awesome(这太棒了),Gross(这太恶心了),Terrified(惊呆了),Delirious(欣喜若狂),等等。 人们在操控语言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时候,越来越喜欢“极端化”; 好,就要好到无与伦比; 坏,就要坏到无以复加; 夸张,就要夸张到非黑即白的程度。 语不惊人死不休,这是语言的另一个原罪。 2极端化 我们依然在“语言的原罪”这个系列推文中,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。 这也是“模糊谈判论”的第四个系列推文。 我们依赖“分类”来认识这个世界; 而“分类”的工具,就是我们的“语言”。 别被“工具”这个词蒙蔽,如果语言就真的只是一个工具,那么使用工具的我们,是决定工具的主人; 但语言,却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,反过来影响着我们的认知。 最简单的分类,是二分法; 黑与白,一分为二; 当我们的语言可以在二分的两端,凸显极端的特征,语言的效果就越发强烈; 黑,就要黑得彻底; 白,就要白得极致; 模棱两可,含糊不清,这不是语言在分类时的初衷。 “模糊”,不是语言的最爱。 不妨配合我做一个小实验,请在下面十组词语的后面,填写一个“处于两个词中间的词语”; 比如,黑与白,可以在后面填写一个“灰色”。 怎么样? 是不是有点费劲? 而且,就算你想出来了,是不是发现自己写出来的词都非常平庸? 比如,不上不下,不好不坏,不左不右? 你有没有发现,当我们想要找一些折中的词语,找一些在两个极端中间的描述,语言在此时似乎就是囊中羞涩? 对于语言来说,它善于描述极端化的东西,但折中的、灰色的、模糊的,不是它的强项。 别担心,这个实验同样在剑桥大学的心理学系里,让学生们测试过; 很多人都和你一样,甚至还有人根本想不出该填什么词。 这个看上去很普遍的现象,却隐隐让人担忧; 如果我们的语言本身,就有着极端化的倾向,那使用语言的我们呢? 是不是过于极端了? 3语不惊人死不休 回忆一下,上一次当你和朋友聊天时是否说过这样的话, 真是好吃死了! 有什么东西真的好吃到,可以让你去“死”吗? 当然没有。 你只是找不到比“死”更能表达你夸张程度的词语而已。 你知道自己在过去有过无数次对食物的评价,一次比一次好; 那这次该怎么表达,让听者能够明白,要比上一次更好呢? 尽管我们没有答案,但按照这样的规律,你使用的词语一定会越来越极端。 当你想表达“热”的时候,你会说“骄阳似火”; 真的到了“火”的温度? 当你想表达“坏”的时候,你会说“哇,这个坏人真的该千刀万剐!” 真的到了要砍一千刀的程度? 当你想要表达“聪明”的时候,你会说,“你真的是天才!” 真的是“天生的才能”? 当你买了一杯咖啡,你会说,“每天都要靠咖啡续命!” 咖啡能“增加生命”? 好吧,其实我们在选择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,并不在意“夸张”的是否离谱; 甚至于,我们仍觉得说得不够极端,只是找不到更“过瘾”的词而已。 相信你一定听过身边有人说, 我抑郁了... 要知道“抑郁”(depressed)这个词,本是心理疾病的专用名词,却被人们大量地使用在日常生活中,描述自己低落的心情; 哪怕只是没吃到一顿小龙虾,我们也会用“抑郁”来形容自己的失落。 如果你留意广告用语的话,你就会发现,问题更严重; 来XX吧,拥有一生一次的旅游假期! 一生一次? 真的这么夸张? 没人在乎,但效果显著。 语言的原罪,深刻表现在,人们已经不知道该如何添油加醋地增加表达的程度。 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人们说这样一句话,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 这可能是我听过的最极端的表达。 这句话的问题还不仅仅是“最”这个词的夸大,而是这句话本身就把一切思考都极端化的抹杀了。 当你不如意的时候,“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”,瞬间抚平了你的心情; 噢,没事,反正这是最好的安排。 你有没有意识到,任何思辨、反省和改进,在这句话面前都会显得苍白无力; 这是一句可以解释一切的夸张措辞,也是一句可以消融一切的非黑即白。 4看到的和所说的 牛津大学的凯文教授,在“模糊谈判论”中,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疑问, Iswesaywhatwesee,orweseewhatwesay? 语言对我们来说,到底是我们在把眼中看到的东西说出来,还是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所说的东西? 为此,凯文教授做了一个实验; 实验对象,依然是两组大学生; 凯文教授给每一组大学生一张词语列表,要求他们在未来七天的日常对话里,刻意去使用列表上的词语; 两组学生的词语列表有所不同; 第一组拿到的列表,都是非黑即白的极端化形容词,比如,brilliant(超级棒),horrific(超级恐怖),hopeless(超级绝望),等等。 而第二组拿到的列表,则都是中性表达的词语,比如,so-so(一般般),regular(普通的),balanced(平衡的)等等。 一周后,两组学生都回到凯文教授这里,做一次测验; 测验的内容是,在电脑的灰度渐变图上,用鼠标标识出“黑”和“白”的区域; 结果很震撼,第一组学生标识出的“黑色”区域和“白色”区域,要明显大于第二组学生; 这意味着, 第一组学生眼里的世界,要比第二组学生,更加非黑即白。 而这样的区别,来自他们七天里所使用的极端词语的影响。 凯文教授解释道, 我们眼中的世界,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极端的语言影响。5小结 语不惊人死不休,这是语言的又一个原罪;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,其实就在我写这篇推文的时候,我依然在用“极端化”的语言来描述我的观点; 因为我希望我的论述能够让你引起共鸣。 似乎我们都无法逃脱语言的原罪。 这里是“谈判思维”! “语言的原罪第五篇”待续 ---桔梗(839239@qq.com) 电脑投屏 https://www.lebo.cn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分享
邀请